English|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课程思政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python)》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发布者:何立群/文  时间:2024-04-18 09:12:41  浏览:

课程名称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python)

授课对象所属专业

非计算机专业

课程类型

综合教育

开课年级

大一、大二

课程性质

必修

课程总学时

64

一、课程简介(300字左右)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Python)》是高校大学生的计算机类通识课程,是通向计算机编程语言世界的入门课程,是所有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奠基石,在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和逻辑思维、设计算法解决专业具体问题的综合性高级应用人才的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课程遵循“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三结合的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和方法路径,将课程建设目标有效地融入了课程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和自主学习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压力下完成设计任务的挑战精神,培养严谨求实、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通过系统学习和上机训练,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编程和模块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会常用的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方法,具备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编程实现和计算机系统能力,为后续信息类课程学习和专业知识应用提供有效工具和创新基础。

二、案例基本信息

1.案例名称:天天向上的力量——周而复始的循环

2.对应章节:循环结构

3.课程讲次:第四讲

三、案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培养奋斗精神

本节课讲解的“天天向上算法”,关键是循环结构,首先让同学看两个个式子:

式子1:1.01365=37.78

式子2:0.99365= 0.0.03

两个式子的共同点就是运用循环结构计算次幂数,引发问题:一年365天,每天进步1%,累计进步多少呢?一年365天,每天退步1%,累计剩下多少呢?

  1. 引导学生增长知识见识

    中华名族克服困难、辛勤劳动、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智慧和策略,启发学生坚定信念、团结合作及创新思维的科学态度。随后演示循环结构设计的“天天向上”程序,通过调整精度比照运行结果,从循环次数可知,每提高一位精度运算次数就要提高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从中体会现代计算工具速度之快、计算能力之强大,从而鼓励学生好好学习,掌握最新的计算技术,承当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

    3、问题启发、案例演示、线上视频、比照分析、上机验证,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让学生全方位多形式感悟思政元素,引发思考,产生共鸣

    随后案例演示,学生自己动手训练:循环结构(for语句或while语句)设计的圆周率“天天向上”程序,通过调整精度比照运行结果,从循环次数可知,每提高录位精度运算次数就要提高几十倍,从中体会现代计算工具的强大,科技就是生产力的力量,从而鼓励学生好好学习,承当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

四、案例主要内容

1.什么是循环结构?

今天我们学习循环结构,计算机程序设计中最常见的算法有枚举法、递推法、迭代法、递归法、排序和查找法,以上每种算法都要采用循环结构才能得以实现,循环结构的原理是通过条件,利用特定关系得出中间推论,即循环体,然后根据循环体的一次运行转到下一项,直至得到结果的算法。实现循环结构的的关键是找出循环初始值、循环条件及循环体,今天我们就以计算“式子1:1.01365=37.78、式子2:0.99365= 0.0.03”为例讲解如何运用循环结构而完成“天天向上”算法设计。

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公式,数学公式可以求解,似乎没必要用程序。如果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呢?如果是“工作日努力,双休日休息"呢?如果是“双休日休息但又不退步"呢?引出本次课程思政案例。

2.问题讨论

1‰的力量:1.001365= 1.44,0.999365= 0.69。一年365天,每天进步5‰或1%,累计进步多少呢?一年365天,每天退步5‰或1%,累计剩下多少呢?

3.通过仔细观察公式发现

1.005365= 6.17,0.995365= 0.16 5‰的力量,惊讶!

1.01365= 37.78,0.99365= 0.03 1%的力量,惊人!

4.编写程序并运行观察结果:

五、案例教学设计

1. 新课导入,案例的引出

观察公式,总结出两个公式差异。

 

教师将“勤学如初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的故事资料展现给同学,学习思考讨论。

2.学生讨论

一年365天,每天进步1%,累计进步多少呢?一年365天,每天退步1%,累计剩下多少呢?

  1. 案例演示数据变化、比照分析

    问题1:1‰的力量

     

     

    1‰的力量,接近2倍,不可小觑哦!

        问题2:5‰和1%的力量

     

    5‰的力量,惊讶! 1%的力量,惊人!

    问题3: 工作日的力量,一年365天,一周5个工作日,每天进步1%, 一年365天,一周2个休息日,每天退步1%这种工作日的力量,如何呢?从1.01365(数学思维)到1.01365(数学思维)的转换。

     

    尽管工作日提高1%,但总体效果介于1‰和5‰的力量之间。

    通过调整精度比照运行结果,从循环次数可知,每提高一位精度运算次数就要提高几十倍,从中体会现代计算工具的强大,科技就是生产力的力量,从而鼓励学生好好学习,承担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完成课程思政目标3和4,引导学生增长“知识见识”。

    4.学生自己动手编程实现、结果讨论

    循环基数分别为1‰、5‰和1%,幂的值分别多少?环次数分别多少?说明了什么?

    5.课下作业和思考

    课下完成问题2或问题3的for循环程序和while循环程序的设计,同时查阅资料:毛主席题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情形。愚公移山的寓言,该寓言故事对现代人的启示是什么?你当如何对待学习、对待人生?

六、教学反思

(一)重点分析:案例与本讲内容的关联度

教学案例:应用循环结构设计“天天向上”算法

观察计算指数幂的三个公式

1.001365 = 1.44,0.999365 = 0.69

1.005365= 6.17,0.995365= 0.16

1.01365= 37.78,0.99365= 0.03

发现基数越大,指数幂成指数上升,把这几个公式跟工作量相结合,“周而复始的循环,天天向上的力量”,启迪学生勤学如初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二)如何达成课程思政预期目标: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1、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天天向上算法”主要解决复杂计算问题,如指数幂,自然引发提问: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会怎么样?两条线索由“天天向上算法”而天然交叉一起,互为启发和解释,思政元素自然融于知识点中。

2、层层递进的问题启发,引出思政元素

毛主席的题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是一句话,而是一串数学公式,引起学生兴趣。这句话的的含义是什么?一天多努力多少才有成效?抛出三个公式的对比计算,让同学们深刻感悟古人的锲而不舍精神和人定胜天的人格魅力。中华民族的伟大、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瑰丽,永远是我们的骄傲,文化自信的源泉。

3、案例演示,比照讨论,上机观摩,亲眼目睹计算工具的力量,感受中华传统优秀精神

精度的提高是以计算时间为代价的,古人没有先进的工具,就凭借人工手动搬山,都那么有勇气和毅力,这种人定胜天的精神值得敬佩!现代的计算机完成计算,尽管运算工作量非常之大,但也能在分秒之间完成,可见先进技术的神奇,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

通过学生自己练习实现,通过自身感悟和反思,再次引起共鸣。

计算机基础教育教研室供稿

责编:魏东平 审稿:邓安远 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