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课程思政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发布者:张顺利/文  时间:2024-04-15 13:27:11  浏览:

课程名称

大学计算机基础

授课对象所属专业

会计学

课程类型

通识教育

开课年级

2023

课程性质

公共基础课

课程总学时

48

一、课程简介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面向全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和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第一门课,肩负着计算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计算思维培养的重要使命,肩负着新时代大学生跨学科计算机创新能力的培养任务。

二、案例基本信息

1.案例名称:以“人机物”智能·赋能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建设

2.对应章节:

专业教学内容

思政教学切入点

思政目标

第一章: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

了解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力。让学生明白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离不开科技,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

培养学生科技意识,激发致力于科教兴国的热情,致力科教兴国。

第二章:我国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通过中国的计算机、芯片和超级计算机的高速发展,让学生对中国的科技文化充满自信,对中国的发展充满自信。

激发爱国之情和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三章: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特征和应用

网络既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也是一个法律的世界。每一个中国公民都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空间安全法》,提倡网络文明,提防网络欺诈,提高网络的安全意识。

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学习态度,增强法律意识,正确使用网络,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第四章:计算机五大组成部件

通过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的协同工作,强调团队协同合作和共同奉献的重要性,促使同学们之间甘于奉献、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培养团队协同合作意识与奉献精神。

第五章:Word文字编辑软件的操作练习

在练习文字编辑软件的操作时,选择一些时事政治材料作为素材,进行文档编辑、排版。例如:“大国工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及数据形成素材,让学生在掌握文字编辑技术的同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与政策。

通过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

第六章:Excel电子表格软件的操作练习

在练习电子表格数据处理软件时,引入展示新中国快速发展的成就数据作为素材。例如中国近几年的GDP 、人均可支配收入、森林覆盖率、高铁里程等数据。通过这些反映我们国家飞速发展的数据。

让学生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中国的发展充满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自信,增强学生“四个自信”。

第七章: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的操作与练习

在演示文稿软件的操作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和艺术字等作为素材,进行演示文稿的设计制作,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和内涵的理解。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八章:算法的基本概念

通过学习算法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算法是程序与计算系统之灵魂”,理解由问题到算法,再到程序的问题求解思维模式,算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求知精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求知精神。

第九章:信息技术与信息安全

通过学习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在信息化社会中计算机应用人员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养成健康规范的行为习惯,履行个人在信息系统中的责任和义务。

信息社会的社会责任与道德

2.案例简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大规模通识教育课程,具有覆盖专业多、学生差异大、课程学时少、知识点更新快、课外学时有限、实验室有限等诸多特点。随着各学院对学生的新技术知识能力的要求和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学团队重新审视课程目标,修订课程大纲,优化教学内容,融入思政元素,开展了以“人-机-物智能·赋能”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通过近年来的课程实践,获得较好成效。建设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3.课程讲次:本课程的思政内容跟随教学计划,按照时间节点,结合章节内容展开。

三、案例教学目标

本课程以培养具有“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结合为方针,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齐头并进为指引,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为手段,以项目式教学法为方法,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塑造优良品格。

四、案例主要内容

(1)加强课程内容建设,提升大学生智能技术实践能力。

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一系列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是计算机与多学科融会贯通、跨界创新工程教育的基础。作为大学生计算机通识教育的基础课程,团队围绕我校“人机物智慧”特色近年来重点设计和开发如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开源硬件等系列新实验。

(2)优化教学模式,助力大规模赋能教育实施。

“大班授课、小班实验”,是传统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模式,但仅基于实验室单一场所的教学会受到学生规模、学时数以及实验室容量的限制,课程中的很多实验内容,尤其是智能技术硬件实验很难安排全校3000人规模的实验开展。如何实施是赋能教育落地的关键,“线上MOOC+线下实验”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改变和优化实验的利器,有利于赋能教育的大规模实施。

(3)价值塑造,为学生整个大学阶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课程团队将能力培养、思维模式转变和价值塑造相融合,将课程思政和教学设计、教学体系、教学资源库、线下实验教学紧密结合。课题团队结合时事政治,形成了与之密切相关特别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多元化思政内容,使“大学计算机基础”不仅为后继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更潜移默化中为整个大学阶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主动担负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五、案例教学设计

智能技术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怎样的实验内容能够体现智能技术的特色,并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开阔视野,更好地结合并辅助学校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呢?课程团队围绕“智慧人机物”双一流目标,提出了基于开源的智能家居实验教学内容设计与实践。基于这些设备开发的实验,拓展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验广度和深度。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遵循循序渐进、由简入繁的学习路径不可或缺。

课程采用“线上MOOC+线下实验”混合式教学。团队注重实验案例驱动教学,秉承问题性、真实性、典型性和综合性原则,精选、精编特色化实验资源,打造课程教学资源库。团队注重线下面对面实验教学,在实验内容分层、小组讨论、答疑等环节,结合全球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我国技术发展的成果融入思政元素,加强课程的趣味性和时事性,使学生能够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增强对我国科技发展的自信心、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体会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对国家发展带来的影响。

(1)过程性考核

根据课程特点和学习目标,过程性考核范围包括课前预习模块、课堂学习模块、课后学习模块、实践模块等四个模块,给每个模块赋予一定权重和得分。学生在平台上参与的所有教学活动得分均可以被记录下来作为学生的过程性考核结果。各模块具体考核考核评价内容如下:

  • 课前预习模块:课前知识点预习、课前习题、课前讨论等

  • 课堂学习模块:签到、选人、抢答、课堂测验、讨论互动等

  • 课后学习模块:课后习题、讨论互动、拓展资源学习等

  • 实践模块考核:实验操作规范度、实验报告完成度和准确度、

    团队成员的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课程最终考核

    本课程最终成绩由过程性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具体比例为:过程性考核50%,期末理论考核50%,即最终成绩=过程性考核分数×50%+期末考试成绩×50%。

六、教学反思

本课程是一门科学技术类课程,过硬的专业技术固然重要,但是没有良好的品德、正确的价值观为基础,再好的技术都是行不远甚至有害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将思政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开展以智能·赋能为核心的课程建设并取得一定成绩。今后课程团队继续关注时事热点、丰富课程思政案例资源,将爱国主义精神、家国情怀、强国有我、个人品格、道德情操、法治、科学观、创新、开源、共享、绿色等更多的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打造成为具有“智慧城市”特色的优秀通识类思政课程。

数据科学与技术教研室供稿

责编:魏东平 审核:董西伟 郭景娟